文苑撷英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文苑撷英
杨博宇——《从一碗羊肉面中照见成长》
发布时间:2025-03-26     作者:杨博宇    浏览量:192    分享到:

每天中午11点,绥德县城里的老字号面馆里,早已氤氲着羊汤的醇香。灶台上青铜老锅吞吐着绵密白雾,案板上揪面师傅的指节与面团奏响烟火韵律。这碗看似寻常的羊肉面,实则藏着解读陕北文明的味觉密码。

一碗地道的绥德羊肉面,是时间与技艺的完美结晶。选用当地散养的山羊,肉质紧实而不柴;面条必须手工擀制,粗细均匀,筋道十足。熬制羊肉汤时,要加入二十余种香料,文火慢炖六个小时以上,直到汤色乳白,香气四溢。面条煮熟后,浇上浓香的羊肉汤,再配上炖得酥烂的羊肉,撒上葱花、香菜,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羊肉面便呈现在食客面前。

羊肉面在绥德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食物范畴,并成为绥德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每逢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羊肉面,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同时,羊肉面配菜的设置更显智慧:腌渍的白菜萝卜丝酸脆解腻,羊油辣子辛香提神,糖蒜的甜辣点睛。这些看似随意的配角,实则是经过几代人味觉实验的完美公式。当最后一口面汤入喉,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恰似黄土高原沟壑间流淌的延河水。

那次我听到和面的老师傅说:“和面要像养孩子,需要顺着它的筋性走。”这让我想起少年时代父亲的巴掌和皮带,父母的心是好的,但也确实会把我的顽劣摔打成规矩的模样。面团终会在掌心舒展成光滑的绸缎,我也终在顽皮中变得成熟、稳重——原来真正的驯服不是征服,而是学会与生命本真的质地对话。

那些被摔打七次又醒八回的面团,很像我们被生活反复蹂躏的青春。当面粉颗粒在分子层面重组,当少年眼里的锋芒化为柔韧,才能懂得:成长的奥义不在于变得坚硬,而是获得一种能屈能伸的生命力。就像最终能在案板上拉出丈余长的面条,不是靠蛮力,而是深谙张弛之道。

当透亮的面片在沸水中舒展,常想起母亲说的“人活着要像面片一样经得起煮,耐得住烫”。脑海里不禁浮现出社会上时常会出现的场景——在异乡被生活击打的日子,在医院产房外踱步的深夜,在病床前握紧的双手……这些都如命运滚烫的汤锅,而最终让我们保持完整的,恰是骨子里那份来自黄土地的柔韧。

后厨的老铁锅文火送暖,羊汤咕嘟作响,炖羊肉师傅守在大锅前随时撇去浮沫,如同老僧功课般虔诚。“熬汤忌急火,就像养性子。”这话就像每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初入职场的浮躁在试错中沉淀,炽烈的爱情在争吵磨合中醇厚。羊骨在文火中析出胶原的过程,恰似人在岁月里褪去生涩的模样。

如今,绥德羊肉面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当地餐饮从业者不断创新,开发出适合现代人口味的羊肉面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真空包装的羊肉面已经走向全国,让更多人能够品尝到这道陕北美味。绥德羊肉面用它特有的方式,讲述着永不褪色的人间烟火。

绥德羊肉面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仿佛在讲述着:生命的壮美,不在于固守某处风景,而在于带着初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传统的根系上,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年轮。(杨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