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在陕煤集团调整榆林地区部分煤炭企业管理体制后的关键期,陕北矿业旨在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变量,再造一个新陕北矿业。未来发展之路必需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将双碳行动贯穿于公司发展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针对现有成熟矿井以及拟建矿井,分别制定工作目标及实施路径,坚定不移推进优碳、去碳、减碳、低碳、用碳、固碳、汇碳、易碳。
一、陕北矿业“双碳”工作主要做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绘制“碳地图”
一是制定公司《“双碳”工作实施方案(暂行)》,明确“双碳”工作思路、组织机构、工作目标,安排了七大项16小项重点工作,绘制公司“碳地图”,落实“双碳”工作要求。二是开展碳排放核算知识培训,对全国碳排放政策、碳交易以及碳排放核算等知识进行宣贯,为公司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确定碳减排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核查碳排放底数,摸清“碳足迹”
一是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摸清2018年至2021年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底数,并编制碳排放核算报告。二是分析对比碳排放数据,深挖CH4逃逸排放、CO2逃逸排放、燃料燃烧排放、净购入电力隐含的排放、净购入热力隐含排放数值及占比,摸清公司“碳足迹”,为制定“双碳”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三)采用绿色技术工艺,促进“碳减排”
一是升级开采技术。采用长壁综采方式,采区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率达到国家“三率”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推广中、厚煤层“110-N00工法”。二是应用智慧装备。按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要求,实现5G网络、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三是推广绿色新技术。应用变频技术,实现各矿井主通风机、地面及井下带式输送机、主提升胶带输送机等应用;实施矿井主煤流运输系统智能改造、带式输送机驱动部改造,能耗指标持续降低。四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首次提出多能融合的能源供给体系、多元协调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和从自身来解决矿井排矸问题三废治理工作思路,有序推进疏干水多途径综合利用、矸石“充填+高值”利用等工作。
(四)开展生态碳汇,做实“碳中和”
一是将生态治理工作在地理空间、时间、产业主体多维度耦合,形成九式重构治理、六类示范引领、五大关系协同、四种模式承载、一套数据平台支撑的“96541”工作体系。二是构建“种-养-菌-肥”绿色循环农业、“绿化林业+经济林业”绿色林业发展格局。三是开展《陕北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是建成多个立体式生态治理示范工程,累计投入生态治理资金2.57亿元,治理沉陷区15.17万亩。
二、陕北矿业基于“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
(一)减碳、低碳、固碳、汇碳,将成熟矿井打造为碳中和矿区
现有成熟矿井围绕“减、保、增、封”四字方针(“减”是减少排放、“保”是保护生态环境、“增”是增加碳汇、“封”是碳封存),开展“双碳”方面的技术攻关、推广绿色新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建设示范工程,打造碳中和矿区。
1.开展“双碳”方面技术攻关
一是开展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新型能源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原创性科技成果。二是在已经开展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智能化洗选、智能化装车等智慧矿山建设基础上,打造地面生产系统无人化作业。三是实施矿区水、电、暖的智慧化综合管控,建立协同降碳体系,打造地面生产系统低碳智慧“黑灯工厂”。四是系统部署生态林业碳汇,在沉陷区建设智慧生态修复园,开展智慧灌溉、智慧病虫害防治、智慧雨水收集、树木生长监测系统等,建设碳汇林,建立CCER的碳汇资产。
2.推进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一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引用。梳理先进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装备、产品目录,遴选适合公司发展的水平先进、经济性好的装备技术进行应用。二是重点推进余热高效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超低排放、废水深度治理回用、矸石不升井、生态修复技术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
一是通过所属单位在线监测、能源信息平台、监测报告等采集全矿区生态环保大数据,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生产数据资源,实现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二是基于数据平台,开展碳足迹、水足迹等分析工作,分析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三是依据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制定涵盖资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数据信息的绿色低碳数据标准。
(二)多元、协调、智能、绿色,将拟建矿井打造为生态文明典型矿区
根据拟建矿井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及建设规划,按照“一多、两低、三高”的综合能源开发策略(多元化: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综合开发;低损害、低伤害:对生态环境低损害、对人员低伤害;高安全、高技术、高效益:利用高新技术,提升能源开发安全水平,提高能源开发的效率与效益),将拟建矿区建设为智能、绿色、多元、协调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典型矿区。
1.建设智能开采体系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具备“人、机、环、管”信息全面感知、自主融合、动态辨识、有效预警、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按需生产和人、财、物的高效流转,包括:4D-GIS透明地质模型及动态信息系统、智能化快速掘进系统、智能化工作面无人开采系统、辅助运输智能化无人驾驶与智能仓储系统、固定岗位智能化无人值守系统、智能安控系统、智能洗选系统、强实时安全高效信息网络传输系统(5G+WIFI)、海量多元异构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等。
2.建设绿色开采体系
一是采用N00工法,最大限度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数量,减少煤炭开采对地表形成的不连续、不均匀沉降等问题。二是采用智能化充填开采技术,将井下洗选煤矸石等回填至采空区,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三是采用保水开采技术,保护地下水资源。四是利用采前防治、开采绿色、采后修复的手段,降低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
3.建设多元开发体系
结合拟建矿井区域资源特征,统筹考虑煤炭与其他资源协调开采影响因素,研发煤炭与其他资源多元协调智能开发模式,发展井上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体,合理规划不同资源开发的空间与时间关系,进行工程示范与推广。
4.建设协调开发体系
充分考虑拟建矿井开发的协调性,包括共伴生资源的协调开发、资源的区域协调开发、资源与环境协调开发、资源与经济协调开发、资源与人协调开发等,通过控制关键指标,确保各类要素的相互和谐、优化,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高尚)